长征精神的形成
-
长征精神的形成
发布时间:2016-04-21 责任编辑:网站管理员
-
长征精神是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中培育形成的。长征精神 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,是我党我 军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,党对军队的正确领导是形成长征精神的决定 因素;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是形成长征精神的中心环节;艰苦创业的 革命实践是形成长征精神的重要条件;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是形成长征 精神的强大动力;革命队伍的亲密团结是形成长征精神的基本保证。
长征精神的形成绝非偶然,而是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做基 础,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,在红军广大官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磨 砺 而成的,长征的每一个阶段都对长征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影响。1934年 10 月,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败后,中央主力红军(红一方面 军)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,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,退出中央根据地开始了伟大的长征。在敌军重兵向红军根据地进逼的情况下,为了采取主动,图存发展,并策应中央红军北上,红二十五军于1934 年 11 月,红四方面军于 1935 年 5 月,红二、六军团即后来的红二
方面军于 1935 年 11 月也相继撤出了鄂豫皖、川陕、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,踏上了征途。战略转移途中,红军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,同数十万围追堵截的敌人进行了殊死战斗,粉碎了蒋介石消灭红军的企图;战胜了峡谷激流、雪山草地、物资极端匮乏等说不尽的艰难险阻;克服了王明的教条主义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等错误。 1936 年 10 月,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甘肃会宁地区。至此,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历时两年,纵横 11 省,长征二万五千里,最后以我们的胜利,敌人的失败而告终。伟大的创举诞生和培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。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,时时处处铭记国家民族的大义,牢记劳苦群众的疾苦和诉求,自觉肩负起历史责任,率先高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,并把这种深厚凝重的民族大义转化为红军指战 员不畏艰难险阻、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英勇行动,促进了“把全国人 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,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,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”的形成;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,斩关夺隘、抢险飞渡,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,翻越雪山,跋涉草地,促进 了“不怕任何艰难险阻,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”的形成;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,尤其是遵义会议以后,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,深刻洞察中国革命实际,立足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,着眼解决各种复杂矛盾,就加强党的建设、红军建设、根据地建设等重大问题,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见的重要思想,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,促进了“坚持独立自主、实事求是,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”的形成;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,各部自觉维护大局、坚决执行命令,不惜牺牲个人和局部来保证全局的胜利,全体将士顾大局、守纪律、讲团结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。在遵义会议上,通过实行正确的 党内斗争方针,集中解决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,把对博古等人的批判始终限制在党内斗争的范围。在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 的斗争中,党中央从革命事业的大局出发,既坚持原则又做了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,最终避免了红军的分裂。空前的团结使得红军各部之间分则能密切协同、合则能一致行动,显示出革命军队的高度统一,使得红军官兵之间以高度的阶级友爱和革命责任感,同甘共苦、情同手足,凝结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。在艰苦斗争中,红军官兵还锤炼了铁的纪律观念,能够做到无论环境多么艰苦、情况多么危急都严格遵守党和红军的各项纪律,促进了“顾全大局、严守纪律、紧密团结 的精神”的形成;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,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群众纪律,所到之处秋毫无犯,从而赢得了各族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,促进了“紧紧依靠人民群众,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、患难与共、艰苦奋斗的精神”的形成。正是在这种千锤百炼的革命实践中,广大红军指战员的理想境界、意志品质、战斗作 风、团结精神、纪律观念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,进而凝聚成为伟大的 长征精神。
从 1935 年 10 月,毛主席作《七律长征》至毛主席对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”的精辟论述(“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,长征是宣言书,长征是宣传队、长征是播种机”),都隐含了长征精神的内 涵。随着对红军长征研究的深入,长征精神越来越理论化、系统化, 在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长征精神作了表述, 1986 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的时候,杨尚昆同志第一次对长征精神作了规范性表 述。此后,徐向前、张爱萍、刘华清对红军长征精神也作了表述。1996 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60 周年大会上,江泽民代表中央讲话,对长征精神作了进一步升华,明确的提出了五点。 2006 年胡锦涛同志代 表中央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70 周年大会上又把长征精神很系统的总结了五点,同时期,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、革命先烈的后代以及各路专家学者纷纷对长征精神做了概括和解读。